回首暮云远。

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思考

我终于开始摸本专业的鱼了!

纪念一下_(•̀ω•́ 」∠)_


知乎链接见评

本文的分析框架很简单,参考的是系统论中的目的性原理,即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


我们希望经济系统能够在平稳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外界环境总会输入给经济系统许多扰动,或者说涨落,使得其内部产生混乱,面临崩溃,脱离原来的发展轨道。这时候需要对经济系统施加控制。这个控制就是负反馈,也就是使系统在外界刺激改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原来趋向性的机制。那么与之相反的正反馈,就是使扰动扩大,导致引发系统内部的失序的机制。


金融分析的一个切入点是收益与风险。资本主义经济下,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阻碍其财富扩张的主要是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是承担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更直白点就是能赔多少钱,破产的底线在哪。这就使得资金量成为个人和企业负反馈机制的基础。


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资金。而作为资本的资金发挥最大价值的方式就是投资,进入生产循环。流动性和盈利性因此成为决策的两端,对应着收益和风险。而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使经济个体倒向流动性一端,削弱流动性,破坏负反馈机制,最终脆弱的经济系统在外界刺激下面临崩溃。


这里用已经过去十余年的金融危机来分析。设想美国的经济系统由这几个子系统构成:消费者,房地产企业,其他实体企业,金融系统,金融系统进一步分为:房地产信贷机构,资产证券化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由于讨论的是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经济系统,所以将政府作为环境考虑。


如果资金量是负反馈机制的基础,那么按能力从小到大排序应该是消费者,房地产企业,其他企业,金融系统。由于房地产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它的变现能力一般低于实体经济平均水平,所以排在前面。


现在单独来看这些子系统的负反馈是如何被破坏掉的。


对于消费者群体,负反馈的基础在于收入,但收入的增长一般很缓慢。这是这个群体负反馈机制较弱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使消费者做出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机制也存在,比如美国的消费主义,超前消费的观念,拥有住房与美国梦的实现。除此之外,从2002年开始小布什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住房购买的政策,包括税收和贷款优惠,以及住房补贴。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采取史上最低的利率,导致贷款利率普遍较低。货币宽松的另一个影响是刺激房价,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催促消费者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购房决定。


对于房地产企业,它们需要应对的是需求下降导致的房价下跌。对于优质地段的商品房,需求和价格变化幅度并不大,但这种地段是有限的,大部分房产都会受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市场通过供需来决定价格,但市场并不会判断这种需求是以收入为基础的需求,还是信贷衍生出来的需求,后一种需求对于政府信贷政策的改变非常敏感,却依旧可以推动房价上涨。注意这种上涨在一定范围内是和需求互相促进的。另一方面,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房地产企业尽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提供更多房子,来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抢占市场。这是市场调节供给的失效,也是企业个体放弃流动性,逐渐失衡的原因。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其他实体经济上,大量资金投入生产,维持较低的流动性,过分依赖短期贷款来应对流动性紧缺。


下面要说的是房地产信贷机构。在1970年以前,房地产信贷机构采取的是originate-to-hold的策略,也就是其资产是创造的信贷,其负债是储户的资金,只有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能够满足负债和利息,机构才能维持发展下去。这要求房地产信贷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企业一样,维持一定流动性,以防在经济恶化出现断供的情况下,信贷机构仍不违约。另外一点是,信贷机构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审查政策,降低贷款违约率,保证其创造的信贷能提供充足的现金流。而1970年以后,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美国政府赞助的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出现,originate-to-hold的模式转变为originate-to-deliver,也就是说房地产信贷机构不再持有其创造的信贷,而是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这样一来信贷机构的现金流并非来自借贷者,而是购买信贷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那么它们不再需要对借贷者进行严格的审查,维持这一负反馈机制的动机变得很脆弱。甚至由于竞争,出现了将贷款借给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以及玩弄合同条款,欺骗借款人签约的情况。


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在购买这些信贷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就是资产证券化,也就是将这些贷款重新配置,打包,变成定期提供一定现金流的证券产品,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出售给投资者。值得一提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由于有着政府背书,比起其他私有企业可以获得更廉价的资金,这使得他们逐渐成为房屋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巨头——占有大约一半的份额,使得优质贷款数量更加有限,这导致了模仿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私人公司,瞄准次级按揭贷款,并提供基于此的风险更高的证券化产品。政府赞助企业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一部分原因是提供高质量的证券化产品,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遏制私人企业过分扩张,但却反而刺激了私人公司进入次级贷款领域,加速了市场的崩溃。这种局面的形成,还是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扩张导致的。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购买者基本上是各大金融机构。各大金融机构拥有许多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抵抗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除了可以期待政府援助之外(大而不倒的特权),以及适用于其他企业的措施——保持流动性,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多样化投资,用以分散风险。CDO,即担保债务凭证,就是一种这样的分散投资的产品,这种分散是地理意义上的分散,然而,当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发生危机,分散投资在全国范围也不能抵抗这样的系统性风险。而另一个产品是CDS,即信用违约交换,它的作用机制是购买方向提供方定期交一定费用,提供方保证补偿购买方在投资上遭受的损失。仍然是竞争机制的影响,导致许多CDS的提供方承担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损失。此外还有就是评级机构,评级机构对违约风险的判断,应该成为金融机构调整自己风险敞口的根据。但评级机构仍然在竞争机制制约中,而且,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是由证券发行方提供,这意味着证券发行方不满意,完全可以更换评级机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都十分脆弱,而随着时间推移,房价的增长,信贷审批的放开,金融机构originate-to-hold比率不断降低(风险向外转移),金融机构杠杆不断扩大,负反馈机制逐渐被破坏殆尽。


而综合来看整个经济体,其实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除了实体经济高度依赖金融系统的货币市场来满足自己短期的流动性紧缺和再生产需求之外,金融系统也高度依赖房地产价格。这一方面是因为证券产品和贷款的估值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房价,另一方面按揭贷款使得在违约发生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收回房产来获得补偿,补偿多少亦取决于房价。而不论是房价,还是按贷款要求缴纳的利息,都取决于消费者——这一对经济环境改变最敏感的群体。


从2000年开始,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维持较低的利率。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上调利率,从1%一路长到6.25%。这一改变首先冲击的是消费者。因为收入不可能有这样迅速的增长,所以一方面那些签订了浮动贷款利率的人发现月供猛然提高,超过承受能力,断供开始出现。许多消费者开始破产。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增加使得信贷衍生的需求停止增长,供过于求之后,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看到房价下降,甚至低于自己需要偿还的贷款,消费者进一步违约。


这里需要提一点,由于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和行业的不断分层,信息不对称已经非常普遍。不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扩张时期,是狂热投资的催化剂,而在崩溃时期,同样是助推器。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期望的变化会十分剧烈,违约的投资产品会影响良好的投资产品。断供和房价下跌开始导致大型金融机构(如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破产,而这些信号,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出于自保(也就是留住资金)纷纷停止提供贷款,甚至短期贷款市场的关闭。这使得生产企业无法得到长期依赖的贷款,而自身留存的资金又不足以应对再生产的要求,于是破产,裁员,进一步导致消费者收入下降,整个经济系统进一步恶化。


总结一下,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点:

1.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缺乏负反馈的经济系统。后来美国经济的恢复与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援救,再次量化宽松等负反馈密不可分。这里值得注意一点,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金融危机是导致系统瘫痪的灾难,但对于资本来说,尤其是大资本却不一定是这样。这点从政府的援助对象(梅林,贝尔斯登,AIG等)就可以看出来,在政府的帮助下,这些机构可以用廉价的资本兼并收购其竞争对手。


2.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不足,但根本原因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美政府希望通过扩张信用来促进需求增长,经济繁荣,是不可行的。真正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才是增强整个经济体系负反馈能力的关键。


3.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机制和经济主体的自我扩张本质是导致各个参与者(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政府)负反馈机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评论(4)
热度(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子山君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