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暮云远。

20180131

【这两天基本没逮着空写小说,发个读书笔记吧】


今天看了两遍《平准书》

何为“平准”?
【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其实就是是天下物价稳定的意思

《平准书》个人感觉主要记录了汉初以来国家和商人互相博弈的过程,最终以“大农”(个人感觉就是财政部)掌控全国重要物资流通,商人无有大利可图,不得不回归农业为结局。

总体而言汉代面临着几个经济问题:以对外作战为主因导致国库消耗巨大,百姓私铸钱币导致币值减值物价提高,商人囤货居奇与国争利,国家卖官鬻爵导致官吏素质下降。

我自己的分析是自汉武帝开始国家和商人的一系列斗争的源头其实就在于国库消耗这件事上,不论是长达五十多年的对外战争,还是各地的天灾与小型起义,以及宫廷建设和皇帝巡游,对于国库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于是汉武帝在耗完了文景时期的积累,全国各郡的仓廪也都耗得差不多了,于是中央开始琢磨着怎么控制和调配更多的资源,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设置“兴利之臣”,其实就是财政大臣。

私自铸币是汉初以来就存在的问题,汉初允许私人铸造铜钱,但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控制铜矿的诸侯和大臣因为可以自己制钱,进而控制许多物资,以致富可敌国,甚至起了谋反之心。自此之后中央下令严禁私人铸币,但可能由于铸币技术的落后,天下人几乎没有不私自铸钱的。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我觉得一是国家取消了郡国的铸币权,并且将民间的旧铜钱收走,全部融成新钱。个人猜测应该是新钱的铸造工艺更加复杂,导致民间仿制成本更高,所以司马迁说非真工大奸不能为也。这样解决了私造货币的问题。

除了私铸货币,另一个问题是商人囤货居奇。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初步成效的是算缗、告缗的实行。国家规定了商人和手工业者需要按拥有财富和资产的多寡交钱,藏匿的人被举报之后,举报的人会得到被举报人一般的家产。由此全国大行互相告发的风气,国家也由此抄没了许多财产,府库为之丰盈。这一举措的影响是不少人开始及时行乐,不再注重积攒家财。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国家的“大农”开始掌控重要物资的输送。一开始大农控制的是全国盐铁,具体措施是,私人不得随意铸造铁器及煮盐,而必须使用国家提供的铁器进行生产。对盐铁权的掌控使得“大农”逐渐具有支持对外作战、赈灾救济的能力。而告缗实行之后,所没的财物又悉数归于大农分配,这使得大农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而在桑弘羊接任大司农之后,他将大农下属的官吏派往各个郡国,县以下有各设置盐铁均输官,命令各地区以将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财货来向中央交纳税赋,就这样大农根据市价的高低,向全国买进卖出货物,从而剥夺了大部分商人的利润,导致其不会不回归田产。由此解决了囤货居奇,物价起伏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中央卖官鬻爵,这个简直没法吐槽,中央缺啥就会昭告天下说,给我送多少多少我就赏你官做。这样的一个结果除了管理素质愈渐底下,其实也助长了汉代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全国可供役使的牢役减少,于是就出现了在国家缺人的时候。将一些买官之人贬为吏,支使到各宫干杂活的情况……

当然也有清流,比如卜式。卜式是个放羊的,因为请求倾其一半家产来助国击敌和自愿给河南政府捐钱救济灾民,而得到汉武帝赏识。我感觉卜式是个非常赤诚的人,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朴忠。皇帝让他做中郎,他不愿意,给他钱他又都捐了,最后武帝只好招呼他来皇宫里养羊,他才过来,过来之后也是每天穿布衣草鞋放羊,把羊都养得肥肥的,武帝很喜欢,后来又去做漕运官,最后成为齐国的丞相。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卜式都会自愿身前,然后武帝就拿他当表率,但天下诸侯却不怎么感冒。可是后来卜式惹恼了武帝,他认为国家铸造的铁器非常粗糙,不利于人民使用,而对船收费导致商人不愿开展河运,导致货物不能顺畅流通,武帝从此就不喜欢他了,说白了这两条建议都动了国家的固有收入。最后卜式被贬为太子少傅。与卜式的被贬形成对比的是桑弘羊的晋升,左庶长,赐百金,这是因为桑弘羊使得大农最终将全国财货的控制权从商人手中夺走,使得人民税赋无加而财用益足,但这在卜式看来是国家在和人民做生意,而国家本应该只靠税赋来维系运营的。

总的来说,司马迁还是肯定了管仲、李克等财政能臣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但也提到了,大治之世,国家讲究的是庠序,是教化,所以重农绌末,而乱世则一切颠倒。我觉得卜式的担忧还是有道理的,国家直接与商争利,也就是既充当规则制定者,又充当玩家,这样开挂的游戏注定是玩不长久的。而武帝之后,汉室由盛转衰,可能这也是一个先见性的预兆吧。

评论
热度(7)
 

© 子山君 | Powered by LOFTER